一個臺灣村莊的端午傳奇
記者在屈國老人家見到老人的侄子,他今年被村里選為“爐主”,記者問他會不會工作量太大,他笑著說:“現在已經在準備了�!薄跋矚g當‘爐主’嗎?”“大家輪流當,都會當好�!�
端午,就這樣凝聚起屈家村,凝聚起彰化與姊歸,凝聚起寫漢字的詩人,也凝聚起千年傳承的中華民族精神。
就像臺灣詩人白靈寫的:“皆是您詩的弟子,為何還在乎姓不姓屈?”
讀《哀郢》《懷沙》有誰不尊重詩教?/有誰不為華夏的人格情操而驕傲?——鄭愁予
屈家村堅持把屈原像供進泰和宮,據說緣于幾十年前屈家村人不服氣臺北、臺南沒有姓屈的人,卻供奉屈原。由此可見,尊崇屈原在臺灣絕不止于屈家村,端午是臺灣由北到南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放假、吃粽子、劃龍舟、看表演,都是每年初夏時節的必有活動。
每逢端午,臺灣有水的城鎮都會舉辦龍舟賽,當地的最高行政領導都會“赤膊”上陣劃龍舟,馬英九在臺北市長任上就曾參與劃龍舟活動,現在,他由市長升任臺灣最高首長,也會到新北市碧潭的龍舟賽上一試身手。鼓樂聲中,吶喊四起,各船齊發,攤商沿水擺開食攤,每場龍舟賽都是民間一場嘉年華,為老百姓的日子抹上亮麗的一筆。
相思需要空間的距離,凝聚需要時間的延長,離鄉越遠,越需要儀式來加深來時路的坐標。端午,便是遠離長江、黃河的中華子孫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節點。詩人余光中的詩句凝結了這份情節: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有龍舟競渡就有人擊鼓/你恒在鼓聲的前方引路/哀麗的水鬼啊你的漂魂/從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聲/從上個端午到下個端午……
因為有上個端午和下個端午,無論是在臺灣還是港澳,無論是太平洋岸還是大西洋畔,凡是有中華民族印跡的人群就會記住屈原、記住汩羅江、記住中華文明,因為“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風里,水里……(余光中)”;還因為,正如詩人鄭愁予所言:有誰不為華夏的人格情操而驕傲?(記者 陳曉星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