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抗戰老兵接受新華網專訪:不能忘懷犧牲的兄弟
圖為:抗戰老兵——劉紹軍。 新華網 曾偉龍 攝
抗戰老兵劉紹軍今年88歲,1942年參軍入伍,那時他只有16歲,所在部隊是“新五師”,屬于警衛兵。
“80多號人的連隊,打的只剩下20人不到”
離開安八里灣鎮,采訪團一行驅車半個小時,來到第二位老兵劉紹軍家里。他家住寶劍橋村下大劉小組,整個房屋都是長石條砌成的。
走進他的石板房,一陣清涼撲面而來,寬敞的亮堂中間擺了毛主席的畫像。房梁上有個燕子窩,幾只出生不久的小燕子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好像也想聽老兵講故事。偏房是老人的寢室,床上掛著一副老式麻紡蚊帳,被子疊的整整齊齊,這估計和他當警衛兵養成的習慣有關。
見到老兵時,他精神矍鑠,腰板硬朗,總是樂呵呵的,笑起來下巴高高地翹起,因為嘴里沒有幾顆牙了,嘴唇深深地癟了進去,但這樣更讓我們感覺到他的慈祥和可愛。
老兵今年88歲,1942年參軍入伍,那時他只有16歲,所在部隊是李先念的“新五師”,屬警衛兵。他說,自己入伍時部隊給他配的是小手槍,而日本人配的是先進的步槍。
“日本人武器這么先進,交戰的時候怕他們嗎?”“怕么事!”老兵鏗鏘有力的回擊。他說,有次遇到日本人,他們一個建制連隊80-90號人,打的只剩下20號人不到,排長、班長都犧牲了。
“他們可都是我們一起并肩作戰的老戰友啊,說沒就沒了!”老人談及此,眼中泛起淚花。老人雖然對我們的到來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但是也掩飾不住他眼神中對兄弟、戰友的那份淡淡留戀和哀傷。
“白天打不贏,我們晚上打。”老人說,我們部隊的劣勢在于武器比較落后,優勢是我們熟悉地形,所以可以聲東擊西,跟他們打游擊戰,經常打得敵人措手不及。
“你們恨鬼子嗎?”“哪有不恨的,他們除了燒殺搶掠,奸淫婦女,什么喪盡天良的壞事都干盡了。”
“我們彎子里有個村民,日本兵要他帶路,因為半路他想跑,直接被日本人用刺刀捅死了。”他們實在太殘忍了。
“還有我手上的槍傷,就是日本兵的子彈穿過去留下來的。”這時老人擼起袖口。記者看到,在他左手臂上,有一處五毛錢硬幣大小的舊傷疤,清晰可見。“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是永遠的傷痛,我們一輩子都忘不了。”
“以前的生活太苦了,一年四季見不到葷腥,只有打贏了才有肉吃,打輸了連飯都沒得吃。”說起以前的日子,老兵劉紹軍感慨萬千。
當我們問老人現狀時,老人閉眼思考了下:“打日本人是我們心甘情愿的,那么多次危險都能躲過,還活到了今天,已經是很幸運了。”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