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品軒”--成長在陜西黃土地上的臺灣味道
新華社西安5月28日電(記者薛天)提起臺灣烘培品牌“御品軒”,在西安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個地地道道的臺灣味道,實際上是花了17年的時間,才在陜西這片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并真正成長起來。
1998年4月,23歲的楊鴻鵬從臺灣來到西安,投奔他在這里做水產養殖生意的叔叔。“沒想到這一住就快20年,自己也成了陜西女婿。”楊鴻鵬說。
雖然時不時也會蹦出幾個具有陜西特色的詞匯,但楊鴻鵬的口音還是標準的臺灣腔。“1999年,剛好有個能為西安的肯德基提供漢堡面包的機會,加上哥哥楊偉鵬一直在臺中學習西點制作,于是我勸說哥哥也來西安,兩兄弟正式投身黃土地上的烘焙事業。”
從5名員工、300平方米的廠房干起,楊家兩兄弟慢慢在西安的食品業市場站穩了腳跟。隨著經驗和資金的慢慢積累,考慮到東部省份烘培行業的逐漸興起,兄弟倆決定把臺灣的烘焙理念和味道帶進古都西安。
楊鴻鵬告訴記者,“御品”是他臺中叔叔家烘培店的店名。移植到西安后,楊鴻鵬決定給“御品”加上一個“軒”字。“這樣更好聽,也更符合西安的文化底蘊。”
2001年,第一家“御品軒”臺灣蛋糕面包店在西安開業,其主打的臺灣精致美食特色鮮明,在當時的市場中獨樹一幟。而時至今日,“御品軒”已在陜西境內擁有60家直營門市專賣店。
提起“御品軒”的“制勝法寶”,楊鴻鵬認為一是品質、二是創新。從創業時的臺灣鳳梨酥、蛋黃酥,到2005年“御品軒”將天然油脂的“稀奶油”理念引進西安,2008年又將臺灣“麻薯月餅”帶給西安消費者,2013年的“法式乳酪月餅”則在陜西中秋糕點市場中異軍突起……“御品軒”始終堅持產品品質,拒絕使用低質食材,并且主動適應消費者需求,不斷創新。
“個人努力是一方面,一家小小的臺灣餅店能在陜西闖出一片天地,關鍵還是依靠西部地區廣闊市場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楊鴻鵬說。
在楊鴻鵬看來,他搭上了第一輪臺商西進的“末班車”。上世紀90年代,臺商們陸陸續續投資西部,看重的是西部地區新興市場中大量存在的空白行業。“2005年的第二輪臺商西進,更多的是為了從高速發展的大陸經濟、特別是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升級中分得一杯羹。”
“與過去不同,現在西安的臺商越來越年輕,思維也越發靈活超前,這說明西部地區能提供的機會更多、更好了。”楊鴻鵬說,“‘御品軒’也想借船出海,想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繼續向西,在絲路沿線地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公司正在積極對接中亞地區的農產品,并計劃在當地建設自己的種植基地;另一方面也在研發一些符合當地人口味和風俗習慣的產品,包括得到清真認證的糕點,把門店向絲路沿線地區延伸。”楊鴻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