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做群眾工作,并不限于社區農家、田間地頭,也延伸到網絡世界。某種程度上講,網絡的普及改變了社會治理模式。政府要積極主動與網民接觸,同時創造條件讓網民接觸政府工作,了解施政實際。
近期身邊發生的幾件事,更讓我意識到,這既是一種新的方式方法,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2013年9月,宣城中學整體搬遷到新校區,原校址交由宣城第六中學使用。由于遷過來的新六中屬于優質教育資源,受到全市群眾尤其是學生家長的廣泛關注,很多人通過網絡表達意見,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近上六中。但現實情況是,師資有限,校舍容量有限,難以全部滿足周邊地區就學需求。對此,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了解釋,但仍有很多家長不理解、難接受。有學生家長甚至通過多個網絡論壇屢屢發帖質疑:“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上六中?”言辭激烈。我要求相關部門在網上及時回應,與家長積極溝通、做思想工作,但輿論仍無法平息。后來,我讓市委秘書長帶隊,組織部分“兩代表一委員”、律師代表和這位家長在內的網民代表,到學校實地察看。百聞不如一見,學校狀況確如我們解釋的那樣。一些網友主動把見聞在網上發表,為政府作解釋。那位屢次發帖的家長也表示了理解,還發帖對我本人表示感謝。
這件事啟發了我:很多時候,處理這種影響重大的網絡輿情,單靠文字答復或者口頭回復還不能取信于網民。組織群眾代表實地察看,幫助他們更好了解,并且通過他們的鏡頭和文字來發聲,比政府單方面的回復解釋更有說服力。
很多人對政府的工作產生這樣那樣的質疑與誤解,其實并非故意找茬,也并非不支持,而是他們沒有一個合適的了解渠道。提升治理能力,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發揮好包括網絡在內的各種平臺作用,用群眾信任的方式來贏得群眾理解。
因此,從去年開始,我們在文明城市創建中,高度重視并致力打造網絡文明創建新平臺,征集網友關于文明創建的意見建議,組織網友開展文明出行、文明行為大討論,舉辦“網友看宣城”活動,用網友熟悉的“網絡語言”,充分展示我市的美好形象,形成網上與網下良性互動、虛擬與現實文明交融的良好局面。
實際上,拓寬渠道讓大家發表意見,創造條件增進相互溝通,不僅能幫助更多群眾更好地了解各種事件的本來面貌,還能增強施政公信力,在更大范圍聚集共謀發展的強大正能量。(姚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