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可以說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這是互聯網時代必然帶來的產物。2014年11月11日,天貓雙十一交易額突破571億元。其中,開場第1分鐘交易83萬筆,零時3分交易額突破10億,38分28秒沖到100億,其中無線占比45.5%。數據顯示,本次雙十一天貓國際共有217個國家和地區成交,其中中國香港、俄羅斯、美國是除中國大陸外消費額最高的地區。隨著這一領域的開發和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諸如阿里、蘇寧、國美、亞馬遜等實力強大的網購平臺,同時網購平臺之間的競爭也越發白熱化。
對于消費者而言,我們自然樂于見到商場之間相互的競爭,用最少的價格買到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同時對于這類規模較大的網購平臺,消費者對他們的認可度也是較高的。我們經常在網購平臺上看到商家對產品標注為“絕對正品,假一賠十”等字眼,但是在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發布的2014年1-9月的工作報告中顯示,在我國電子商務商品銷售中,產品質量有問題的不合格率達到了26%,數據之高,超出行業想象。筆者不僅要問網購平臺提供的正品保證真的靠譜嗎?
前不久,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今年將提案直指網購屏蔽假冒偽劣商品,呼吁在行業內推行“電商平臺首問負責”機制。看來即使作為網購巨頭的掌門人,對自家事也是心存擔憂。一邊是快速發展高速增長的產品交易規模,一邊是極速膨脹的假冒偽劣產品發生幾率,網購商也怕砸了自家這塊金字招牌。
在筆者看來,網購產品的真偽對于消費者來說更多是蒙上一層面紗,不識廬山真面目。一方面,對于網購的交易方式,消費者選擇消費只能是靠掛在網購平臺的產品介紹和圖片虛擬信息來選擇,交易后才能看到實物;另一方面,消費者作為一般人,很難對產品的真假進行專業鑒定。因此,對于產品質量的把關關鍵還是要靠質檢等執法部門和網購平臺自身。一方面,執法部門絕不能缺位,加強網購平臺貨源質量抽檢,對于出現的假冒產品投訴案件頂格處理。同時追究網購平臺的連帶責任,給網購平臺也加點擔子;另一方面,網購平臺自身要提高商家的入門門檻,嚴格準入標準,優化平臺管理。建立和完善網絡購物平臺企業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防范假冒偽劣的軟硬件建設。完善賠付機制,當出現商品質量問題時,網購平臺必須先行賠付,事后網購平臺再去追溯商戶的責任。
在網購熱的今天給網購平臺降降溫,給消費者上護保險桿很有必要。伴隨著網絡購物規模的持續增長,假貨問題已成為網購平臺商繞不過去的話題,我們不得不為網購打一劑良藥,治治病。(中國臺灣網網友:陽光明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