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關于對臺決策思維戰略調整
七、美國因素
1.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一改此前不久剛剛宣布的“袖手政策”,宣稱“臺灣地位未定”并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美國所以有所謂“袖手政策”,是當時一方面看到蔣介石集團已經扶持不起,另一方面一度認為中共可能只是“民族主義者”而非蘇聯式的“真正共產主義者”,從而對我外交政策走向產生幻想與期待,公開承認臺灣問題是一種“嚴格的中國責任”,美國將袖手不再介入。這實際是表示美國將接受我解放臺灣的現實。朝戰爆發后,美國認為蘇聯已開始全面操縱東亞“赤化”的戰略,同時看到我“一面倒”的外交取向已經明確,所以180度轉彎改稱“臺灣地位未定”。這一做法曾被毛主席譏稱為“5月的杜魯門反對1月的杜魯門”。這表明,實用主義是美國的最高原則,其對兩岸是否統一的考慮取決于對其整體戰略是否有利,并沒有先驗的、絕對不變的立場。
2.朝鮮戰爭爆發后,蔣介石一度欣喜若狂,多方努力想擠進聯合國聯軍參戰,企圖順勢借助國際勢力一舉收復大陸。美國為避免戰爭無限制擴大而予以堅決拒絕。后來美軍進駐臺灣進行所謂“協防”,首先也是出于臺灣的需要。“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要想真正排除美國的影響,必須從臺灣內部釜底抽薪,消除臺灣自身借助外力與我對抗的內在需要。內外因素如果主次顛倒,我們就會不斷地受制于美國,近年的情況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八、兩岸關系中的基本矛盾與現階段的主要矛盾
1.以前,我們曾錯誤地把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當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結果是十年“文革”造成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大倒退,代價極其慘痛。我黨領導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全部經驗表明,正確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矛盾與運行規律,歷來是解決問題、不斷前進的首要前提。十多年的情況表明,對臺工作也必須首先從理論上認識上解決這一問題。
2.1988年蔣經國去世不久,被軟禁半個世紀之久的張學良獲得自由。當時各方面都想通過努力讓張回大陸訪問,以圖在兩岸人員往來剛剛開始之際產生轟動效應,甚至促使兩岸接觸和談。當時作者就斷言:張不可能回來。因為在他完全恢復自由后第一次公開接受媒體的采訪中,作者聽到了他講的一句話:“當時蔣委員長主張先安內后攘外,我就是主張打日本;當然現在看來,我當時的主張不一定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邏輯是,“西安事變”打破了他們的戰略部署,使中共得以“坐大”并導致最后江山易色。由此可以看出,國民黨從被打敗后從來就沒有認輸,毛主席《論聯合政府》中所講的關于中國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選擇,至今仍沒有徹底結束。我們當時期望蔣經國接受“一國兩制”,真可謂是緣木求魚。
3.發展到現在,國際上開始將中國與美國相提并論看作世界經濟的“雙引擎”之一,越來越多的臺灣人認識到臺灣的前途在大陸,大勢不可逆轉。國民黨(以及廣大臺灣民眾)現在及今后的基本取向就是“等”,等到大陸發展到適當的時候再“統”。連宋在選舉前都聲稱統一要留給子孫后代來完成,充分反映這已成為共識。
4.上述國民黨及臺灣大多數民眾所秉持的統一觀,其趨向不因民進黨的上臺而改變。固然,民進黨現在有“臺獨黨綱”的取向,但國際上一個中國的格局不可更改,兩岸總體實力對比與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島內進一步發展對兩岸三通的要求不容回避,這都將迫使民進黨作出進一步的轉型。時間在我們一邊,主動在我們手上。現階段我們完全可以在思想上進行這種認定:兩岸關系的基本矛盾,是中國終將統一的趨勢和要求與兩岸不同的發展道路及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越來越煥發出適合于大陸的生命力與發展前景,我們在發展道路與發展水平兩方面都越來越居于主導地位;大陸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與完善后,終將使兩岸統一水到渠成。
5.十多年兩岸間的互動與斗爭充分表明,現階段兩岸關系的主要矛盾,是一個中國的基本格局與這一格局在局部范圍內的不完整性、也即“中華民國”在中國主體范圍不存在但又確實真實存在于中國局部地域之間的矛盾。漠視對方的客觀存在、試圖回避或者抹殺這一矛盾,是十多年來兩岸關系持續緊張、兩岸政治關系遲滯不前的直接原因。客觀地面對并妥善地處理這一矛盾,是解構兩岸關系對抗局面的關鍵所在,并將極大地化解兩岸關系中統獨斗爭的因素,為兩岸關系的全面發展開辟廣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