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希:論臺灣問題與中華復興
二、臺灣問題的演變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雙方終于在三八線板門店停戰協定上簽字,隨著持續三年之久的朝鮮戰爭的結束,我國東北方向恢復了昔日的寧靜,整個東亞地區的局勢趨向緩和。在這種情勢下,新中國領導人心中念茲在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及早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1954年12月,美國和臺灣當局正式簽署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所謂《共同防御條約》。根據這個條約,美軍重新在臺灣登陸,在臺軍的團以上單位都派駐顧問,協助臺軍進行本島防御,使得臺軍能集中力量對付大陸。有了這樣一個《條約》,大陸還敢不敢對臺采取軍事行動,考驗著新中國領導人的膽魄和智慧。
美臺簽署《共同防御條約》后,新中國領導人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式來表達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堅定立場和反對美國干涉臺灣問題的堅定決心。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無動于衷,就很容易給美國和臺灣當局傳遞出錯誤信號。于是,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決心通過攻打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島,來測試一下美國軍事協防臺灣的底線,也一并掃除臺灣當局在浙江沿海所占島嶼的駐軍,徹底打開浙江東部通向海上的門戶。這一點從事后來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955年 1 月18日進行的解放一江山島的戰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首次陸海空協同作戰,由當時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上將具體組織實施。戰斗進行得非常順利,陸海空三軍配合默契,登島部隊當天中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攻克全島。國民黨軍隊在浙江沿海一江山島的失守,給毗鄰的大陳島國民黨守軍形成巨大壓力,大陳島的安全面臨嚴重威脅。臺灣當局對此深感震驚,蔣介石決定將大陳島上的守軍連同島上的2.8萬居民全部撤回臺灣。
從大陳島撤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海上和空中安全。根據剛剛簽署的美臺《共同防御條約》,臺灣當局要求美海軍作戰艦艇對臺海軍執行運輸任務的艦船實行護航。這給美軍出了個難題:如拒絕派軍艦護航,涉及到美國的信譽問題;而派艦艇護航,一旦引發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空軍的軍事沖突,有可能重新點燃中美之間戰火。在萬般無奈之下,美國只好通過前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向中國外交部轉達請求,希望中國領導人網開一面,讓臺灣軍隊及島上居民全部從浙江沿海的大陳島和平撤退。毛澤東主席從戰略全局考慮,最后同意了美國的這一請求,使得大陳島上的國民黨軍隊及居民全部和平地撤至臺灣。一江山島戰役之后,海峽兩岸在臺海地區的軍事態勢和戰略格局,50多年來再也沒有出現新的變化。
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金門炮戰”,是兩岸在軍事上的又一次重大較量。但金門炮戰不是大陸想要解決臺灣問題,而是在一個特殊國際背景下、為達成特定的政治目標而展開的一項軍事行動。其中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當時美國政府企圖逼迫臺灣的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劃峽而治”。蔣介石在這一點上堅決頂住了美國的壓力。當毛澤東主席獲悉了這一情況后,決定對蔣介石進行某種策應,通過金門炮戰來突顯兩岸之間這種內戰延續關系。毛澤東主席1958年8月18日在中央軍委的一個報告上明確批示:“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
蔣介石對美國從來是“一靠二防”,對美國的軍事、經濟援助從不拒絕,但對美國企圖在臺灣內部培植反對勢力保持高度警惕和嚴密防范。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先后策動推翻不再聽話的南越吳庭艷集團和南韓的李承晚集團,但對臺灣的蔣介石一直未能得手。從另一方面來看,蔣介石一生盡管堅持反共,但在堅持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堅持國家統一這一關乎民族大義的問題上,是不含糊的。蔣介石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這一點在將來評價蔣介石的歷史功過問題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金門炮戰也充分顯示了新中國領導人的高超軍事指揮藝術和政治智慧。在這場炮戰歷時兩個月后,于同年10月25日起大陸方面改為單日炮擊,雙日不打炮;從1961年12月中旬起停止實彈射擊,改為打宣傳彈。隨著1978年底大陸和平統一對臺方針的提出,1979年元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同時,解放軍宣布停止對金門的炮擊。
1958年發動金門炮戰的另一個國際因素,就是新中國領導人為了支持和策應當時中東黎巴嫩的反美斗爭,在軍事上對美國進行牽制,分散美國的兵力。毛澤東主席在金門炮戰爆發的前一周,曾經在黨內高層一次會議上打招呼說:再過一周,我們要把世界階級斗爭的焦點,從中東轉移到臺灣海峽。毛澤東主席在另外一次會議上說得更明白:黎巴嫩和臺灣是套在美國脖子上的兩條絞索,一端是在中國人民手里,一端是在阿拉伯人民手里。
1962年,海峽兩岸在軍事上曾經一度出現過高度緊張、嚴峻對歭的一幕,原因是蔣介石認為當時的國際形勢對其有利,試圖軍事反攻大陸。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大陸的生存環境面臨著自1949年以來最為嚴峻的困難和挑戰。連續三年的嚴重自然災害,造成大陸糧食的全面減產,大陸各地普遍出現嚴重的糧荒。中蘇關系的惡化,使得五十年代初簽署的《中蘇互助同盟條約》名存實亡。中印邊境地區爆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使得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也出現復雜形勢。在這種情勢下,一直夢想伺機反攻大陸的蔣介石,認為是千載難逢的絕佳良機,于是調集重兵,周密準備,以金馬為依托,憑借當時的海空優勢,試圖對大陸實施全面軍事反攻,危機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