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希:論臺灣問題與中華復興
針對這一嚴峻形勢,大陸一方面緊急備戰,另一方面采取公開揭露的方式,實行全民總動員。臺灣當局看到大陸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最后沒有踏出這危險的一步。當然,1962年蔣介石反攻大陸計劃未成,除了大陸積極備戰、嚴陣以待的原因之外,與美國發現這一情況后,不讓蔣介石軍事反攻大陸也有關系。因為美臺之間當時已經有了軍事條約,臺灣的蔣介石在軍事行動上已經受制于人,沒有美國的允許和支持,蔣介石已很難獨立采取對大陸的重大軍事行動。
所以從60多年來臺灣問題的演變過程來看,兩岸關系的發展變化除了大陸和臺灣當政者的因素之外,美國始終是另一重要因素。
從1949年蔣介石離開大陸去臺灣,到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病去世,蔣氏父子統治臺灣長達40年。在這40年當中,海峽兩岸在軍事上對峙,在政治上對立,在意識形態上對抗,但是在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上,即“一個中國、走向統一”的問題上,始終具有高度共識和默契。雙方斗爭的實質只是“法統”之爭,即究竟誰代表中國、誰統一誰的問題。大陸方面堅持“一定要解放臺灣”,臺灣方面蔣介石生前堅持“軍事反攻大陸”、“漢賊不兩立”,到蔣經國時代主張“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自由民主統一中國”,但目標都是追求統一。兩岸雙方都堅決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和“臺灣獨立”。兩岸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立場完全一致。
蔣介石在臺灣執政時期,為了穩定國民黨政權,伺機“反攻大陸”,把維穩和強軍作為施政的核心。為集中資源,鞏固政權,他對臺灣長期實行嚴厲的軍事戒嚴和軍法管制,剝奪了臺灣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這種超高壓的獨裁專制統治,必然導致臺灣民眾對國民黨當局的強烈不滿甚至仇恨。
蔣經國接班以后,深知當時的臺灣社會現狀和民意,如何化解臺灣人民與當局之間的歷史恩怨和嚴重對立,自然成了蔣經國晚年反復思考和難以回避的一個重大問題。但蔣經國先生應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在他的晚年以超乎尋常的魄力,克服各種阻力,做了三件歷史性大事。
第一件事,在七十年代初期他任“行政院長”時,就開始大力引進外資和西方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提拔重用了一批懂經濟、金融、科技的專業人才,如孫運璇、王作榮、趙耀東等,在新竹設立科技園區,以交通、能源為重點規劃十大建設項目,并親自到臺灣各地考察,把臺灣的經濟發展作為頭等重要的大事來抓。結果很快見效,到八十年代,臺灣和新加坡、韓國、香港一起成為“亞洲四小龍”,臺灣的GDP和人均生產總值出現了大幅躍升。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顯然對改變蔣家及國民黨在臺灣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件事,在蔣經國的晚年,已接近八十高齡,以極大的膽魄和勇氣,也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對臺灣的政治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宣布結束長達38年的軍事“戒嚴”,結束軍事管制,開放黨禁、報禁,允許民眾游行、集會自由,放開新聞言論控制,使臺灣從國民黨獨裁、專制的威權體制,轉變為相對寬松的多黨競爭的西方民主體制。盡管這是在臺灣人民反蔣、反國民黨獨裁專制斗爭的壓力下被迫作出的選擇,但要邁出這一步還是非常不容易。這一步從表面看引發了臺灣政局的動蕩,民進黨對此也不領情,但從長遠來看緩解了國民黨與臺灣民眾的深刻矛盾,使得臺灣民眾長期積壓下來的對蔣家的怨氣和憤恨提前釋放。如果不是蔣經國生前作出此項重大決斷,他去世后國民黨會如何變化、臺灣的局勢會如何發展就很難預料。當然蔣經國的這一改革,對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沖擊波,它導致了國民黨2000年的下臺,即臺灣的首次政黨輪替。如果不是陳水扁的貪污腐敗和搞“激進臺獨”,國民黨在八年后能否重新上臺,即出現第二次政黨輪替,還很難預料。
第三件事,就是1987年11月7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去臺老兵回大陸探親。這是蔣經國生前最后作出的一項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驚人決定。蔣經國是1988年1月13日因病突然去世,與臺當局開放老兵探親只相差兩個月時間。臺灣開放老兵探親,是60多年來兩岸關系發展變化的一個分水嶺,是兩岸民間交流的一個起始點,是國共兩黨關系緩和并開始逐步改善的風向標。可以說,沒有蔣經國當年的開放老兵探親,就沒有后來的兩岸民間大交流,也沒有今天兩岸經貿的大合作,至少沒有發展得那么迅速。
開放老兵探親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在兩岸隔絕了38年之后,重新恢復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臍帶聯系,以平衡臺灣島內日益發展的國民黨政權本土化、臺灣化的分離傾向,有利于維系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架構。這一點對后來遏制李登輝、陳水扁的“臺獨”分裂具有重要意義。
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客人時,曾經這樣說過:臺灣只要蔣經國在,我不擔心臺灣“獨立”的問題,如果蔣經國不在了,臺灣就有可能出現“獨立”的危險。果不出其所料,蔣經國去世、李登輝上臺之后,臺灣就出現“臺獨”分裂的麻煩。
直到今天,臺灣島內有攻擊國民黨的,有攻擊蔣介石的,有攻擊李登輝的,但很少有攻擊蔣經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