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希:論臺灣問題與中華復興
三、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景
1978年底,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以“和平統一”的方式,來取代“解放臺灣”的口號。這是大陸方面關于解決臺灣問題的戰略思維的重大轉變,對后來的兩岸關系發展變化,產生了劃時代的、歷史性的深遠影響。
1979年元旦,有兩件影響海峽兩岸的重大事情:一件是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公報,另一件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這兩件事情對臺灣的蔣經國而言,無疑是最重大的打擊。不久之后,蔣經國提出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取代原來其父蔣介石提出的“反攻大陸”的口號。于是兩岸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30多年來,兩岸關系的發展變化,兩岸交流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兩岸之間由原來的緊張對立與隔絕狀態,發展到目前和平相處、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動新局面,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和進步,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從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兩岸統一的視角來看,困難還是不小,道路也還漫長,尤其是要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難度就更大,任重而道遠。因為臺灣問題太繁雜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岸之間這種幾十年歷史形成的深刻矛盾和重大政治原則分歧,要一一解決,絕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因此,現在學者把它叫做“難以破解的政治難題”,之所以難,難就難在以下三點。
難題之一是如何解決對臺灣當局的政治定位。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首先必須進行和平談判;而和平談判首先必須明確談判雙方的定位,談判對象的身份認定。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過舉行國共兩黨談判、協商和平統一的構想。在當時這個構想是可行的,因為臺灣還處在國民黨一黨專政,蔣經國在黨內有高度、絕對權威,能夠一人拍板,決定重大問題。而現在臺灣是多元社會、多黨政治,臺灣民眾分裂成藍、綠兩大陣營,任何一個黨執政,都不能代表臺灣全體人民,都很難來談兩岸統一這樣的重大問題。因此現在想通過黨對黨談判來實現兩岸統一已幾無可能。
兩岸統一談判既然黨對黨談不了,只能與臺灣當局談。兩岸現在要進行和平統一談判,其中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對目前的臺灣當局進行政治定位,即如何看待64年來在臺灣延續的“中華民國”政權。汪道涵老先生二十年前曾經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曾就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提出86字的論述,未能形成共識。最后他提出12個字原則,即“一個中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之日起,從法理上講“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即合法性已不復存在。因為根據國際法,在一個主權國家只能有一個合法政府。新中國成立后,在與169個國家建交談判時,也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作為前提條件。顯然大陸方面在現階段難以和臺北的政府直接談判,只能以變通的方式來談,否則就會造成“兩個中國”或者“一國兩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