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希:論臺灣問題與中華復興
對馬英九當局而言,“中華民國”這塊招牌是他的護身符,失去這塊招牌,就意味著失去了國民黨政權在臺灣賴以生存的合法性。
在 “黨對黨”難以談,“政府對政府”不能談的情況下,兩岸官方只能戴“白手套”,授權“民間團體”來談,這就是23年前臺灣成立“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的背景。但兩會之間只能談一些事務性、功能性議題,無法來商談和平統一這樣的重大政治議題。
其實以中國人的智慧,只要臺灣當局真有實現統一的意愿,不怕找不到合適的名義和解決問題的辦法。10月6日在印尼召開的APEC會議上,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和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用“簡短寒暄”的方式,就兩岸關系主管部門之間建立直接聯系和負責人互訪問題達成重要共識,就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關鍵是要有解決問題的愿望和誠意。現在的問題是臺灣當局不愿意與大陸談統一,堅持“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立場,要大陸方面首先承認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兩岸政治談判的前提條件,這就使得現階段兩岸和平統一談判,包括“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兩岸軍事互信、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這類政治性議題商談,無法舉行。
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特別強調:“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段講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迫切性,是未來兩岸雙方必須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同時也點出了當前兩岸之間存在問題的核心內容和癥結所在。
難題之二是如何建立兩岸當政者之間的政治互信。國共兩黨在歷史上有過兩次合作,一次是1925年的北伐戰爭,另一次是1937年后的抗日戰爭。但從1927年兩黨分道揚鑣之后,兩黨之間的斗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實屬罕見。1949年兩岸分離之后,斗爭一直延續。1991年5月臺灣當局宣布“終止動員戡亂”之后,從法理上講意味著臺灣單方面宣告國共之間的內戰狀態基本結束,但兩岸的敵對狀態至今尚未正式結束,尚需要雙方達成一個正式的、具官方性質的協議。
國共兩黨之間這種長達幾十年的幾乎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歷史的恩恩怨怨,導致了彼此之間高度的不信任。從臺灣島內來講,國民黨長期的反共宣傳教育,民眾在意識形態上已留下深刻記憶。他們對共產黨內心深處的疑慮、戒備和恐懼,在短時間難以消除。2005年國民黨連戰主席來大陸訪問、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見之后,兩黨開始直接交往,情況已有了可喜變化,但雙方的交流交往,都是通過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回避原則分歧來進行,一觸及核心實質問題,固有的矛盾就顯現出來。民進黨與共產黨雖無歷史恩怨,但多年來雙方進行“臺獨”與反“臺獨”、分裂和反分裂的斗爭,彼此也沒有互信可言。
從大陸方面來講,長期的革命傳統教育,對國民黨、對臺灣社會也不可避免有許多深刻的記憶,尤其是在老一代當中。在近五年兩岸全方位大交流之后,情況雖有變化,但要徹底消除,仍然需假以時日,要有一個過程。 因此現在兩岸雙方雖然可以說已經積累了一定互信,但要真正完全建立互信,還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另外,互信還需要一個共同的前提,即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這樣才有構建政治互信的基石。
我曾經說過,首先要有自信,然后才有互信。有了政治互信,才會有軍事互信。建立互信不是光靠說,關鍵是要靠行動。要讓對方慢慢感受到你的誠意和善意,絕不是簡單地給點好處和利益就能奏效。給人以好感,比較容易做到;要別人信賴你,堅信不疑,就比較困難。在培育互信這個過程當中,有時甚至可能會出現反復,但不要緊,只要持之以恒,具有信心,以誠相待,最后一定會感動對方。誠如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所言,要打開兩岸和解之門,關鍵是互信,不在名詞。互信不是一句空話,要有內涵,要經過一段時間并透過很多言行的互動才可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