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臺研院舉辦座談會 邀臺商臺生為“31項措施”建言獻策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鄭振清發言。(中國臺灣網 陳文韜 攝)
“31項措施”讓臺灣青年赴大陸更有信心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鄭振清認為,“31項措施”中有19條政策措施和臺灣青年在大陸發展息息相關,梳理起來包括就業、發展、參與和便利化四個類型的政策措施。第一,從就業看,臺灣就業市場比較飽和,薪資水平陷入停滯困境,“31項措施”給臺胞青年發展提供新的空間,臺灣青年可以在兩岸之間用腳投票,成為真正受益者。第二,從發展看,大陸放開一些人才計劃,包括評獎、申請研究經費等,吸引高端人才,讓他們不僅能得到較高的薪金,還能夠發揮才能,獲得榮譽和成就感。第三,從參與看,臺胞可以參加各類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參與公共服務,有參與才能更好地促進兩岸融合。第四,從便利化看,隨著臺胞證功能的拓展,臺胞在大陸生活發展的便利化將會加大。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使得臺胞有望在大陸享受從學習、就業、創業、醫保、社保、養老等一條龍的“同等待遇”。
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楊品驊表示,臺灣少數民族由于歷史原因,中產階級成長緩慢,專業人才稀缺。就像電影《賽德克·巴萊》中表現的那樣,很晚才放下弓箭和獵槍,因此在現代社會競爭中,起跑延后了很長時間,在目前臺灣特定環境下,少數民族精英大多選擇參加選舉,投身于商業企業的并不多。他說,未來將深入部落基層,聆聽年輕人的聲音,讓“31項措施”更好地走進部落,讓臺灣少數民族年輕人可以依托“31項措施”更好成長,前進大陸。
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總監范姜鋒表示,自己到大陸是從臺干身份開始作起,目前已經參加了福建省工商聯組織,體現了“31項措施”中臺胞參與大陸社團組織、行業協會的內容,自己目前要熟悉職務和融合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他建議,大陸除吸引臺灣青年人到大陸創業之外,可以更多關注“臺二代”轉型創業問題。他還表示,希望務實做事的臺青創業基地能夠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
廣州臺灣青年之家會長鄭明嘉表示,有些臺灣青年對大陸的認識是非常薄弱的,曾經有臺灣大學生竟然問出“廣州有WIFI嗎?有地鐵嗎?有夜店嗎?”這樣荒謬的問題,對此,廣州青年之家有促進兩岸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從2016年起,組織青年干部啟動“回臺計劃”,走訪臺灣高校和創業基地,舉辦超過80場分享會,接觸的臺灣青年超過12000人,為學生到大陸實習舉辦“說明會”、向他們介紹廣東廣州的發展等,受到學校和師生的熱烈歡迎。此外,廣州臺灣青年之家還建立了“就業驛站”,為學生到大陸實習就業建立輔導小組,幫助臺灣青年到大陸辦理各項手續等,讓他們到大陸有個對接平臺,實踐證明,這種輔導平臺和分享會是十分成功的,對幫助臺灣青年也是行之有效的。
清華大學臺籍研究生幸仁雅從學生角度分享自己到大陸的體驗和感想,她表示在大陸求學性價比非常高,在享受高質量教學資源、建立人脈的同時,學習、生活的成本也很低,加上各種津貼獎學金都非常豐厚,對于出生于臺灣普通家庭的年輕人非常有助益。而在大陸也能夠獲得比臺灣更好的實習、就業機會,自己在求職時候臺籍學生的背景并沒有遇到困難,反而很多公司贊賞她到大陸發展的勇氣。她指出,其實很多臺灣年輕人都有很強的意愿來大陸求學、就業,但苦于信息不對稱,不知道有什么渠道。未來需要打通信息傳播的最后一里路。
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參加了會議。他表示,參加全國“兩會”前,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就“31項措施”廣泛征求臺商臺生的意見,大家都在想讓這么好的政策措施如何“落地”。他表示,“31項措施”涉及眾多部門,各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出臺后續相應的措施,相信不久后會見到更多類似措施出臺。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將同大家一起,力爭為“31項措施”這件好事辦好貢獻力量。(完)
清華大學臺籍研究生幸仁雅。(中國臺灣網 陳文韜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