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照相館業者希望通過創新解決生存問題。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5月25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數碼時代來臨,臺灣到處可見人手一臺數碼相機,然而,數碼相機的普及卻導致傳統照相館的沒落。不過短短4、5年,臺灣由過去的超過4500間照相館,銳減為不到1500間,傳統照相館已成昨日黃花。臺灣業者透露,照相館的收入比起過去至少減少一半到2/3。
方便的數碼影像,讓臺灣民眾舍棄傳統底片相機,幾年之內像一股突如其來的旋風,事前毫無跡象,讓照相業者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一個個倒了下去。臺灣照相商業聯合會常務理事劉燦煌表示,才在幾年之前,全臺北縣還有400間照相館,全臺灣還有4000間,但如今臺北縣只剩15間,全臺的照相館也只剩約1/3,不到1500家。
劉燦煌說,自從數碼時代來臨,為了沖洗數碼相片,業者須增購近500萬元(新臺幣 下同)的數碼沖洗機、選片機,每年的維修保養費用也要近10萬元。然而,這筆大幅增加的固定開銷卻無法保有過去的營業量,前來洗照片的人越來越少。
臺灣傳統照相館的主要業務是拍證件照及沖洗照片,其中沖洗部分占了5成至7成,自從數碼當道以后,沖洗部分收入幾乎完全消失,除非是開學前后,或是寒暑假期間,才會多些人來洗大頭照或是出游照。臺灣照相館的收入比起過去至少減少一半到2/3,租賃店面的店家,大都已經結束營業,只有自己擁有店面的還可以勉強支撐。
一般臺灣民眾認為,景氣不好,把照片洗出來并非必需,反正在計算機上可以看。面對數碼科技的咄咄逼人,臺灣照相業者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想出專型方案才有繼續生存的可能,有的業者開始代客做杯子、印T恤,將影像用其它方式在實體上呈現。然而,這樣的改變能否扭轉頹勢,沒有業者敢打包票。(中國臺灣網 陳佳慧)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