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巨額的投入并沒有如人們所愿換來天藍水甜,相反在諸如重金屬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等領域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投入連年增加,為何環境質量卻不見好轉?不少民眾對“越治理越嚴重”的環保怪象產生質疑。
——環保投入“低效”,造假、地方保護主義是禍根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導致我國在環保投入上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還是一些地方、企業在環保問題上手法翻新造假,以及一些地方化政府唯GDP論的舊思維誘發的地方保護主義。
“環保治理效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治理體系系統性不強,頭疼醫頭,各個環節缺乏銜接。”全國人大代表、東兆長泰投資集團董事長郭向東說。另一方面,環境治理中“造假現象”是禍根——許多環保設備“睡大覺”,花的錢“打水漂”。有環保設備,污水卻從別的管道偷排;上級檢查時,才開啟環保設備;采購設備時做手腳,導致環保檢測數據失真……
2012年9月,環保部環境安全百日大檢查監督組發現,中石化廣東湛江東興公司部分生產廢水通過雨水系統直接外排,而另一下屬公司湛江新中美公司擅自拆除廢水處理裝置,污染物可通過閥門切換,直接排入雨水溝。
“污水處理廠等治污設施形同虛設的狀況在全國并不少見。”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說,出現這些情況,往往是部分企業唯利是圖,在當地政府的保護下肆意妄為。一些地方政府抓環保是搞花架子和面子工程。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