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推進全面質量管理
發揮質量標桿企業和中央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加強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質量管理,提質降本增效。推廣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廣泛開展質量風險分析與控制、質量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體系升級等活動,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推行精益生產、清潔生產等高效生產方式。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整合生產組織全過程要素資源,納入共同的質量管理、標準管理、供應鏈管理、合作研發管理等,促進協同制造和協同創新,實現質量水平整體提升。
(十六)加強全面質量監管
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從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加強對質量的全方位監管。做好新形勢下加強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健全打擊侵權假冒長效機制。促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強跨區域和跨境執法協作。加強進口商品質量安全監管,嚴守國門質量安全底線。開展質量問題產品專項整治和區域集中整治,嚴厲查處質量違法行為。健全質量違法行為記錄及公布制度,加大行政處罰等政府信息公開力度。嚴格落實汽車等產品的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探索建立第三方質量擔保爭議處理機制。完善產品傷害監測體系,提高產品安全、環保、可靠性等要求和標準。加大缺陷產品召回力度,擴大召回范圍,健全缺陷產品召回行政監管和技術支撐體系,建立缺陷產品召回管理信息共享和部門協作機制。實施服務質量監測基礎建設工程。建立責任明確、反應及時、處置高效的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機制,嚴厲打擊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凈化旅游消費環境。
(十七)著力打造中國品牌
培育壯大民族企業和知名品牌,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和服務附加值,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以產業集聚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為重點,開展區域品牌培育,創建質量提升示范區、知名品牌示范區。實施中國精品培育工程,加強對中華老字號、地理標志等品牌培育和保護,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設、培育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開展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活動,推動品牌評價國際標準化工作。開展“中國品牌日”活動,不斷凝聚社會共識、營造良好氛圍、搭建交流平臺,提升中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十八)推進質量全民共治
創新質量治理模式,注重社會各方參與,健全社會監督機制,推進以法治為基礎的社會多元治理,構建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質量共治格局。強化質量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建立完善質量信號傳遞反饋機制,鼓勵消費者組織、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等開展產品質量比較試驗、綜合評價、體驗式調查,引導理性消費選擇。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