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龍頭企業不僅是替臨城樹立品牌,更是為了讓產業發展反哺農民。臨城縣曾專門出過文件,例如,企業必須要為農民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和培訓,要給農民優先供應優質的苗子。
高勝福說,綠嶺公司直接安排了600多人從事核桃加工,解決了農村閑散勞動力。一位綠嶺公司職員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公司員工80%是臨城本地人,“福利待遇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回鄉工作。”
周邊的農民是產業鏈條上的受益者。去年,綠嶺公司與1300名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簽訂資產受益扶貧協議,為貧困農戶提供季節性就業崗位,并定期給農戶分紅。全縣8個鄉鎮138個行政村1萬余農戶共發展薄皮核桃23.8萬畝,涉及70多個貧困村,3000多貧困戶,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工則工”,“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臨城精準選擇實施扶貧項目,走出了一條發展生態產業助脫貧的新路子。除了突出發展薄皮核桃、蘋果和板栗為主的林果業,烏骨羊、蛋雞、桑蠶為主的特色養殖業,臨城還立足全縣山場面積大、日照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光伏產業,打造了荒崗丘陵上的“藍色海洋”。
引進中核匯能、協鑫等光伏企業,以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戶為重點,實施資產收益分配。重點建設2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20個村級光伏電站和163戶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解決了3363戶貧困戶脫貧,每戶年均收益不低于3000元。
“臨城脫貧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希望在生態、成效在生態,初步構建了生態產業扶貧新格局。”臨城縣委副書記王俊國說。
黨建領航:激發村民內生動力
沿著蜿蜒的山路,曲折而上,硬化過的山路偶有顛簸。這里是太行山的深山區,皇迷村坐落于此。沿途,溝灘立體開發,新修的水庫位于郁郁蔥蔥的蒼木之中。
“看,我們村在那兒!”車停在山腰的一片平地上,一位村民指著山下的村落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這片山是村民們的勞動場,大家白天在這兒干活。”向山上望去,村民們散落各處正在勞作。
“這是老朝書記。”村民們招呼來一位滿頭白發、皮膚黝黑的男子。51歲的王振朝,是皇迷村村支書,“老朝”是村民們對他的昵稱。作為臨城縣人大代表、邢臺市黨代表,他將“不辜負人民的信任”作為宗旨,帶領著皇迷村從“荒山荒嶺”變成“綠色海洋”,帶領著村民從“靠山吃山”到“創業共富”。
皇迷村共有233戶800口人,面積9000余畝,但95%是山場,山石富含鐵礦。過去,由于過度開礦,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皇迷村的發展一落千丈。“半年糠菜半年糧,有女不嫁皇迷郎”,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