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鏈條護航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政策“大禮包”來了!
就業是民生頭等大事,從2022年起,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已連續三年突破千萬。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222萬人,預計今后十年高校畢業生總量還會持續增長。
4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從問題導向出發,全鏈條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
那么,《意見》有何亮點?重點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有哪些具體可感的“大禮包”?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各地有著怎樣的探索?我們來重點聚焦↓↓↓
問題導向
全鏈條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
首先來了解一下,此次發布的《意見》有什么樣的亮點?重點解決哪些問題?怎么解決?
本次《意見》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就是人才供需適配的問題。我們經常看到一個現象:明明那么多人找工作,用工單位卻抱怨找不到合適的人。
某科技企業負責人 朱欣岳:我們是做人工智能芯片,整個全國教育體系對于集成電路半導體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來看還是相對基礎和通識的。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直接上手,這一部分人才還是比較欠缺的。
針對類似現象,國家要干什么?一句話,優化培養供給體系。
首先,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對人才發展趨勢和供需狀況進行科學研判,未來還會定期發布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今后,高校無論是調減還是增加招生計劃,將更加有的放矢。
第二步,要實行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社會需要什么專業的人才,就招。招了以后,要按照國家、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培養,比如提到“專項招生計劃”“校企聯合培養”等方式。
《意見》明確,全鏈條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支持幫助畢業生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那么,除了優化培養供給體系,還有哪些服務呢?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副司長 吳愛華:從6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措施。這6個方面是高校的人才培養供給體系、指導服務體系、求職招聘體系、困難群體幫扶體系、監測評價體系和支持保障體系,希望通過3到5年持續不斷努力,加快構建起能夠覆蓋到所有的高校學生,保障有力的就業服務體系,為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奠定制度基礎。
促進人才培養
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
通過記者的介紹,不難看出,此次《意見》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把人才的培養端與社會的需求端緊密結合,解決人才與社會需求適配度不足的難題。具體從優化培養供給體系、強化就業指導體系、健全求職招聘體系、完善幫扶援助體系、創新監測評價體系和鞏固支持保障體系,6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和措施,謀劃了一套全方位的服務體系。
那么,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有哪些具體可感的“大禮包”呢?我們也梳理了一下。
第一類大禮包是“強基賦能”
比如打造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的課程、教材;推動大學生利用寒暑假至少開展1次就業實習等。
第二類大禮包是“搭臺拓崗”
比如,建設一批區域性、行業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等等。
第三類是大禮包“科學公平”
比如優化規范招聘安排,包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的招聘時間,以及各類職業資格考試時間,都要為畢業生在校期間求職預留時間。各類招聘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設置與崗位需求無關的限制性條件等。
第四類是大禮包“兜底保障”
比如,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范圍,及時向符合條件的幫扶對象發放一次性求職補貼等等。
優化規范招聘安排和秩序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副司長 吳愛華: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崗位涉及證書資格的考試、準入資格的考試。文件提出,持續優化招聘的時間和順序,把相關證書的考證和單位的招聘盡可能往前趕,這樣給學生求職留出更多的時間。如果前面的考試不理想,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到市場尋找崗位。
另外一方面,確保就業市場的公平公正,這是保護我們學生就業權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對于就業市場上出現的歧視,我們正在會同人社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相關部門進行查處,在就業過程當中不能出現惡意違背學生利益的行為。我們要求高校開展的招聘會不能出現相關的條件,對所有的學生提供公平的就業環境。我們也希望用人單位能夠理性看待學生的能力,最好是人崗適配來選擇畢業生,不要一味卷學歷,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更好的就業機會。
調整學科和專業
培養社會和產業急需人才
此次發布的《意見》,可以說是打出了一套全鏈條的政策組合拳,讓就業工作不再是畢業季的沖刺跑,而是成為貫穿學生培養全周期的接力賽。
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引導學校更好地設置學科專業。近年來,一些地方和高校已經在進行相應的探索,以社會需求為基礎,根據就業狀況,來調整學科和專業的設置。一起來看↓↓↓
今年一開年,以Deepseek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也引發教育界的思考。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快速推進,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最新發展需求的人才?在浙江,整個教育資源的布局調整都在隨需求而變,近3年的專業調整率達到了25%。
浙江省教育廳黨組書記 廳長 陳春雷:圍繞浙江省“先進制造業產業群”和“創新體系”來加大專業的調整,比如生均撥款的調整。不同的專業實行差異化的撥款機制。如果這個專業跟浙江省整個需求產業越吻合,我們的支持力度也會傾斜。現在學校必須有這個意識,培養端和需求端是否有效銜接,作為評價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吉林省,2023年出臺了《深化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改革 服務吉林特色現代化產業創新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2024年,新增了20個與吉林省新質生產力需求緊密相關的本科專業,撤銷了88個用人需求低、與產業銜接不緊密的本科專業。
吉林省教育廳副廳長 劉學軍: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建立急需緊缺專業人才需求數據庫,定期向高校發布重點行業產業人才需求。完善學科專業退出機制,裁撤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低質錯位專業,提高人才預測預警的科學性。
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專業布局,一些高校也在行動。海南大學立足海南自貿港的定位和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熱帶農林學院等院系設置,新增“國際法”“生物育種科學”“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9個特色專業,把學院辦到產業園區、專業設在產業鏈上。
在清華大學,為滿足動畫行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美術學院緊跟行業技術需求,主動將動畫和攝影專業進行整合升級,融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探索形成新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將于2025年開始招生。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 馬文甲:近年來,動畫電影和真人實拍電影之間已無明確的分割,學生正是面對一個應用需求、多元融合交叉的就業環境,在原有動畫與攝影專業同學們的課程內容中,也融入具有跨學科跨媒介的工作能力培養環節,還安排學生有組織地深入相關企業交流實訓。從而在不斷變動發展的市場環境中,具備相關的綜合創新能力與崗位的適配能力。
“招培就”聯動
多所高校設置“特色班”
在此次《意見》當中,特別提到了完善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鼓勵“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制定專項招生計劃”、支持“校企聯合培養重大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為人才培養打造全鏈式發展新路徑。
目前,在很多高校都設有人才培養“特色班”。它們的培養模式是什么樣的呢?一起來了解↓↓↓
楊凡是上海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畢業季,他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奔波在招聘市場,因為,他早就被企業提前“預定”了,而這得益于學校與企業共建的定向培養班。
上海某醫療器械檢測中心醫療器械部總監 岳鵬:采取定點培養的方式,我們會利用3到4個月時間安排專業檢測工程師一對一帶教,之后用實際檢測項目進行崗位考核,如果合格,我們會按照公司相關規定與學生簽訂第三方就業協議,及時鎖定人才。
據了解,通過這種定向培養的方式,今年開年至今,有110余名學生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
在吉林長春理工大學,面向汽車、光電、裝備制造等省內重點產業,學校打造了“卓越工程師計劃”,定制化培養產業急需人才。梁博是機電工程學院的學生,大三下學期,他憑借優異的成績成為“卓越工程師”班的一員。他所在的卓越班約50%的學生在實習階段就獲得了企業錄用合同。
長春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生 梁博:我們需要在每學期前兩個月,把我們的課程理論知識都學完,在后面的四個月進入企業進行聯合培養實習,對我們未來的就業有很大幫助。
在深圳,面向科研和產業鏈對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由深圳大學與騰訊云共建的“騰班”,2020年開始獨立招生。校企雙方不僅共同開發最前沿的課程,在授課過程中,也采用了雙導師模式,由騰訊的工程師和深大教師共同授課。更重要的是,學生們還能定期到騰訊的各個項目部交流參觀,不定期參與騰訊舉辦的科技活動,近距離感受最新的行業技術。此外,騰訊還為學生們提供了許多實習實踐的機會。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騰班”大四學生 廖展霆:“騰班”提供了非常多的資源,幫助我拿到未來一些就業崗位,有非常好的助力。
截至目前,“騰班”已培養了100多位畢業生,就業率接近100%,其中近50%進入頭部企業就職。
(總臺央視記者 高晨源 吳汶倩 李峻 魏幫軍 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