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閱讀 充實成長之路(讀書日特別報道)
“數字化時代,社會節奏快,靜下心來、耐著性子坐著讀本書不容易。”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過去的書香世家,講到現在提倡建設書香校園、書香社會,他飽含期待:“書香是一種氛圍。”聽到來自福建師范大學的鄭家建委員提出“打造多元立體的兒童青少年閱讀生態”,總書記予以肯定:“數字閱讀要和傳統閱讀結合起來,守住我們的內核和素養。”
《2025年度中國青少年閱讀報告》顯示,個性化薦書、梳理閱讀大綱是受訪青少年認為AI工具給閱讀帶來的主要便利,也有約六成受訪青少年擔心AI工具會讓閱讀碎片化、難以形成知識體系,還有89.9%的受訪青少年認可深度閱讀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AI時代,閱讀會變成何種新模樣?兒童青少年應該如何閱讀?數字閱讀和傳統閱讀怎樣更好結合?本期讀書日特別報道,我們邀請科學家、學者、作家、教師等回答幾名小讀者提出的與閱讀有關的問題,共同探討“AI時代,兒童青少年如何閱讀”,共同期待日益濃厚的書香氛圍。
——編 者
小讀者提問:
我是山西太原市成成中學初二六班的胡津瑞。我很喜歡自然科學,《博物》雜志、《物理世界奇遇記》等書我都很喜歡。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我有一些困惑,這類書籍涉及很多專業名詞和知識,有時會超出我的理解范圍;有的內容與現實聯系較少,容易失去閱讀興趣。您覺得學好科學和讀書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閱讀科學作品對我們有什么幫助?
科學需要想象,想象需要閱讀
施一公
科學需要想象,想象來自閱讀。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許多看似不合常規的“異想天開”,為科學探索提供了鮮活的命題和無限的空間。可以說,如果人類不曾對自然進行想象,科學就不可能誕生。
而閱讀,是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它是人類文明的傳承,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通過閱讀,我們博采眾長,如果再加上自己的思辨,就可以把前人的經驗和總結逐漸變成自己的思維和判斷,變成自己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
縱觀世界科技史,許多科學巨匠不僅具備很高的科學素養,而且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西湖大學成立后的第五年才開始招本科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籌建一個通識教育中心,要在文學、歷史、哲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進行教育教學的準備。一所大學如果沒有人文底蘊,科技發展也會出問題。
當今社會科技浪潮澎湃涌動,但人文教育同樣至關重要。希望年輕學子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能常有書香為伴,讓閱讀滋養生命,也從閱讀中汲取力量。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
小讀者提問:
我是湖北省枝江市團結路小學二年級三班的趙依晨。我媽媽是枝江百里洲島上書店的常客,以前,她每周都帶我從市區乘輪渡來讀書。我喜歡讀文學方面的書籍,書里的故事很吸引人。周末時,媽媽會允許我玩1個小時的平板電腦,上面有很多有趣的視頻。我覺得和有一些書相比,視頻更好玩,我們為什么還要花時間讀書呢?
真正有價值的閱讀更要有思考
康 震
數字時代,大量的書籍、知識走向數字化存在,閱讀的文本與規模獲得幾何量級的拓展,閱讀的方式空前多元,閱讀的速度空前提升,閱讀的手段更加便捷,閱讀的時間更加隨機,這一切,似乎使得閱讀變得高效起來。但是真正高效、有價值的閱讀應該是怎樣的?
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涌現大量的閱讀內容。每一本書,都代表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思考與立場,但不是所有的書籍都有閱讀和對話的價值。我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閱讀所有的知識,浩瀚無際的知識海洋往往會讓我們深陷其中而失去方向。閱讀的意義不僅在于獲取知識,更在于獲取智慧、形成價值。所以,面對知識,面對書籍,我們應當有選擇、有重點地閱讀,有主題、有思考地閱讀。換言之,真正有價值的閱讀不只是“看”“瀏覽”,更要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判斷,有判斷才會有方向,有方向才會有立場,有立場才會有情懷,有情懷才會有理想。
在數字時代,知識及其傳播形態很容易走向片面化、扁平化、碎片化,知識的獲取很容易走向即時性、消費性、娛樂性。但我們需要嚴肅的、精準的、系統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就理性的、全面的、有意義的成長。所以,在數字時代,我們更需要持久聚焦的主題閱讀,更需要圍繞經典文本的反復閱讀,更需要翻開紙質文本耐心、細致的批注式閱讀。這樣的閱讀,才能真正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才能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世界,更有效、深刻地與他人、與世界進行價值對話。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
小讀者提問:
我叫馬弘祐,是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文源小學五年級(8)班的學生。我的書架上整整齊齊碼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等書,同學們叫我“歷史小達人”。閱讀時,我一般會反復看,并會用熒光筆標注重點內容和優美詞句。以后我還想讀更多的書,有沒有更好的閱讀方法?
方法得當,體驗閱讀的美好
蘭 臻
今年全國兩會上,我將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澳角小學學生的心愿卡帶到了會場。卡片上有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跡寫下的愿望:“我希望鄉村學校能有大圖書館,里面有好多好多新書”“我有一個愿望,就是能學會運用AI技術”……最近,在漳州市教育局的協調推動下,教育界與企業界暖心聯動,為孩子們送去了豐富的圖書和AI相關設備。
閱讀對個人成長意義重大,若閱讀方法得當,就會擁有一段充實而美好的閱讀旅程。朗讀法能讓我們感受文字的音韻之美,默讀法便于深入思考,精讀法適合鉆研經典,略讀法可快速了解大致內容,速讀法用于獲取關鍵信息。記得讀《紅樓夢》時,我采用精讀法,逐字逐句品味,仿佛置身于那個充滿故事的大觀園。在瀏覽新聞資訊時,速讀法則幫我快速篩選重要信息。
我以前很少讀科幻作品,一次偶然讀了《三體》,書中瑰麗的宇宙圖景、充滿想象力的科學設定,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深邃思考,將一個斑斕多姿的世界展開在我面前。這次奇妙的閱讀體驗,徹底改變了我原先“偏食”的閱讀習慣。
文學作品是滋養心靈的沃土,科普讀物帶我們窺探世界的奧秘,歷史書籍則像一面明鏡映照出人類文明的軌跡。要廣泛閱讀,不妨制定閱讀計劃,按比例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讓文學的浪漫、科學的理性與歷史的厚重在閱讀中交織碰撞。
(作者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
小讀者提問:
我是北京市盲人學校七年級的王旭堯。我特別喜歡聽書,在喜馬拉雅平臺上聽書超過2500小時。我最喜歡科幻類與仙俠類書籍,經常沉浸在書中的想象世界。我還參加了學校的光盲小主播活動,學習給不同角色配音,錄制了很多故事。隨著AI的發展,閱讀的方式和工具也越來越多了。有了AI,我們還需要自己閱讀嗎?未來要怎樣用好AI閱讀呢?
AI閱讀,無法替代人類感性
馬伯庸
回答你的問題前,我想先講個故事。我曾經叫兩個朋友共同做了一次實驗,其中一個是我的編輯,一個是電氣公司的前同事。實驗內容是:三人使用同一AI,以同一個主題,生成短篇小說。最終拔得頭籌的,是我的編輯調校出的文章,文字節奏感強,且結構勻稱。我復盤了她的工作流程,發現她很有耐心,一遍遍地提出意見,讓AI反復修改,前后幾十次,最終品質高出一籌。
從這個小實驗里,我們可以看出,AI只是一個工具,它能發揮的作用,取決于使用者的素質。而素質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提問題的能力。一個好問題,需要提問者具有敏銳的洞察、深入的思辨以及嚴謹精準的表達。
蘇軾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我很認同。當無窮無盡的書、知識向你涌來,你該怎么辦?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是盯著書中的一個點看,先有目標、再去讀書。
此外,文學審美是由作者和讀者一起完成的。我認為,文學雖然外面有理性風格去包裹,但最核心的地方還是感性的,這種感性沒有辦法用資料來回答,也是AI無法替代的。在歷史閱讀方面,對普通人來說,了解歷史最好的方法是通過情緒,從歷史中挖掘出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細節,從而建立起與歷史的連接,而這些也是AI無法做到的。我試著用過ChatGPT,它對于古籍的解讀能力還沒那么強。如果能夠自己捧讀一本書,閱讀也更加立體、深刻。
(作者為作家)
小讀者提問:
我叫唐海玲,是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之江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平時愛看文學、歷史類的書。一有時間,我就會一頭扎進學校的圖書角,《論語》《綠山墻的安妮》《駱駝祥子》……書中的故事和人物讓我著迷。我也養成了閱讀習慣,每晚睡前都會看半小時書。但各式各樣的書,有的讀完記不住,有的讀完一遍不能完全理解。您讀了那么多書,您覺得閱讀的樂趣是什么呢?
閱讀是種子等待春天
王計兵
喜不喜歡這樣一種感覺?夜深人靜,你行走在路上,忽然發現一扇亮著燈的窗。透過這扇窗,看見一個伏案閱讀的人,一種溫馨之感會不會撲面而來?會不會渴望自己就是那個人?
你的問題讓我也在思考,閱讀的樂趣在哪兒?我熱愛閱讀,喜歡安靜聆聽紙張的訴說。文字以最平靜的方式表達著人生的喜怒哀樂。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書里曾描繪的場景或情節時,那種感覺,像是一種久別重逢。
每一次新科技的到來,都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期待。閱讀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變得如此方便:當我騎行在路上,我會讓AI給我朗誦一首詩或一段文章;當我走進書店,我可以讓AI先給我羅列出相關書單。
我喜歡愛好產生的力量。那么,閱讀能夠產生多大的力量?也許每個人的領悟不同,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各異。上世紀90年代,我讀過從維熙老師的中篇小說《雪落黃河靜無聲》,書中講述了一對年輕人的愛戀,展現了一代年輕人對祖國的情懷。
機緣巧合,去年我跟隨采風團抵達國界線。所有人都興奮不已,而我卻生出別樣情懷,小說里的情節如潮水般在腦海中翻涌,書中那一代年輕人的家國情懷也隨之奔涌而來。
那次邊境之行,被我寫成一篇萬字散文。閱讀就像一顆蟄伏許久的種子,終于在合適的時機遇到了春天。
(作者為外賣員、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