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日等國僅是“補充”
中國電商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令人不禁擔心實體商業的未來。而同樣被認為是世界電商大國的美國和日本,似乎不存在這樣的憂慮。
美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國第三季度的在線銷售總額為936.7億美元,約占零售總額的7.7%。據王小毅分析,中國電商占零售總額的比例是17%左右。為何比中國電商發展更早的美國如今在該領域落后了?可以說,美國電商從一開始就是在“巨獸”的包圍下成長起來的。
1994年創立的亞馬遜堪稱美國電商業代表,其發展路徑也被認為是美國電商發展的縮影。亞馬遜選擇從銷售書籍起家,1995年7月,Amazon.com上線。然而彼時,沃爾瑪、西爾斯、梅西百貨等巨頭已經擴張了幾十個年頭,它們有的在城市誕生,有的從農村涌現,幾乎滲透到各個細分市場,比如沃爾瑪,1995年在全美已有1300多個門店,而且主要在小鎮。大型商店無不刺激著當地消費,美國成熟的實體商業體系從一開始留給電商的空間就不寬裕。而在中國,王小毅說零售業真正發展的時間只有12年,“雙11之所以如此火暴,就是因為阿里很好地抓住了這段需求爆發但實體零售不能滿足的關鍵時期。”
除了“先天不足”,美國CNBC網站分析說,美國的物流業也限制住電商的發展。美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再加上地廣人稀,導致快遞費用不便宜,而且等待時間很長。以亞馬遜為例,如果不是會員并想要免費運送,最少要等一周的時間,有的甚至要兩周甚至一個月,這種購物體驗與在實體店“挑好就帶走”相比,幾乎是致命性的缺陷。
“中國電商的產業鏈和生態體系,其配套成本比美國低。勞動力便宜是一方面,另外中國物流配送車輛管理也不像美國那么嚴格。”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此外,美國電商發展存在諸多限制政策,比如有些州規定消費者網購需要納稅,這就讓電商的價格優勢體現不出來,而中國的電商發展營銷環境就比較寬松,國家也給予了諸多政策扶持。
所以美國電商的現狀是,盡管與2006年美國電商占總銷售額的3%相比,現在已經達到7%左右的比重,然而依然只是零售業的補充。它們往往會十分忌憚與傳統商家“正面交鋒”。比如美國即將在本周迎來“黑色星期五”,為了不直接展開競爭,亞馬遜早在11月1日就發布了首輪“打折季”節日折扣。
從電商交易規模和消費者人數看,日本發展程度僅次于中美,領先于歐洲國家以及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據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15年,日本在線零售總額約890億美元,中國是4390億美元。在消費習慣上,日本中老年人嚴重依賴傳統購物渠道,而他們恰恰掌握了優勢社會財富,這就決定了日本商業模式走向,日本電商對實體店的影響極為有限。與此相對應的是,黃若認為,中國具有消費能力的群體多為80后,該群體恰是網購最活躍的群體。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