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程從廣州來臺的黃埔軍校17期生何季元,91歲仍精神矍鑠。1945年他隨軍參加臺灣光復的接收工作,與駐地臺南一小學的青年教師結下深厚感情。他說至今能感受到臺灣同胞對不再受帝國主義欺凌的那種喜悅,那種憧憬。前年他再次來臺與校友聚會,回憶同窗共讀,同場習武,抗戰時共同抗敵的歲月,喜見中華大地從戰亂頻繁到國泰平安,從一貧如洗到繁榮富強,黃埔創辦人中山先生的夢想,很多已成為現實。他很高興耄耋之年還能為凝聚兩岸共識做一點事,“只要我走得動,就愿意多來。”
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陳蔚文表示,黃埔軍人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鑄就了以“愛國、革命”為核心的黃埔精神。舉辦展覽和座談研討,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臺灣同胞了解那段歷史,把黃埔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歲月老矣,來者恒多。據悉,廣東的黃埔同學在世的200多人,但他們的后代、傳人很多。座談會上,臺灣退役將領寧攸武形容黃埔人是“逐年減少,逐年增加”,減的是歲月無情的凋零,加的是黃埔精神。隨著二代、三代的加入,兩岸黃埔人的交流在擴大、更熱絡。
自稱“四川丫頭、江蘇媳婦、臺灣奶奶”的劉愛理,與丈夫、黃埔第十七期生龐雄退休后常年奔走兩岸,與大陸的黃埔同學聯誼溝通,為兩岸交流做了許多工作。“我往來兩邊一共133次了,黃埔情結依舊很深。”
腰板挺直、話音高昂的退役軍人,說起話三句不離時事。臺北市陸軍官校校友會理事長劉繼正最關心兩岸攜手維護國土。“能一起做的事,要結合起來一起做。保釣兩岸有一定的默契,還可進一步行動。”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