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視節目的異軍突起,更加凸顯當下臺灣電視、流行音樂產業的生存困境,引發島內文化界、新聞界的深入反思。媒體紛紛指出,大陸勝在市場大、資金多、文化底蘊深厚,出現文藝界“臺灣開花、大陸結果”的現象并不為奇。相比之下,由于市場、投入和當局主管部門有關“置入性行銷”的政策限制等因素,臺灣電視節目制作經費少得可憐,質量江河日下,無法做出像《我是歌手》這樣“大氣磅礴”的精品節目。齊秦、辛曉琪、彭佳慧、林志炫等在臺灣被視為“過氣”的歌手,卻在大陸“咸魚翻身”、身價上漲,開創事業第二春,值得臺灣社會反思。
知名節目制作人詹仁雄則以《如果<我是歌手>發生在臺灣》為題,撰文批評臺灣媒體的“病態”。他說,除了制播的頻道,各大電子媒體訪問相關人士,標題都是踢爆節目作假、名嘴加入討論,之后還會有競爭頻道開始做一模一樣的節目,節目可能在第四屆就會因真假難分、收視率不好停播。
如何保住臺灣創意產業的優勢,是討論的另一焦點。知名節目制作人王偉忠認為,現在大陸急起直追,臺灣類似節目“質量做不過人家”,必須尋求突破�!芭_灣錢少,所以有很多怪點子,另類變主流是我們的優勢。”
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13日也表示,《我是歌手》的大成本制作帶給臺灣觀眾許多震撼,挑戰臺灣人過去的習慣思維。“在30年后,在創意的這端,臺灣是否還是最充沛的泉源,這是我們要很嚴肅面對的問題。”(記者陳斌華 陳君)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