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泉(以下簡稱李):我認為和平協議是時候談了,但這當中存在困難,就是涉及臺灣的政治定位的問題。臺灣當局在和平協議問題上保守,是害怕被套進“和平統一”的概念中去。臺灣一直強調“尊嚴”和“對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尊嚴”是能有的,問題出在“對等”。政黨可以對等,共產黨、國民黨、民進黨三黨能夠并存合作,但政權不可能對等,兩岸必須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解決政權問題。
記:若兩岸智庫先適時召開兩岸和平論壇,積累對和平協議的共識,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李:一般可以把政治議題的對話分成三個層次:民間、智庫和官方。現今臺灣民意不太想統一,對共產黨仍有顧慮,這從各種民調都能夠看得出來。而臺灣是民意社會,官方能以民意做借口,對我們打“民意牌”,說明兩岸政治對話時機不成熟。我們常愛說“抓兩頭促中間”,我覺得兩岸政治對話議題上,我們需要“抓中間帶兩頭”。因為學者下可以影響民意,上可以影響官方。臺灣學者能夠影響媒體,媒體輿論在民意上產生引導作用,也會影響官方的做法。
對臺思路:“中國夢”是寓統一于和平發展
記:“穩步推進,全面發展”是當前對臺工作的新主題,接下來大陸對臺工作面臨怎樣的新任務和使命?
李:促進兩岸統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 “由上而下”,但是這種方式已經越來越困難,因為臺灣不再是兩蔣時期,逐漸失去了這樣的魄力。另一種就是由下而上,奠定民意基礎,步子走得更扎實。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談統一,是給自己背包袱。面對這樣的情形,我想我們要做的,還是和平發展、深化合作,不需要著急統一,但也提醒對方不能踩我們的底線。實際上 “穩步推進,全面發展”就需要我們不斷夯實民意基礎,在各領域創造條件,才能讓一切水到渠成。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