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臺灣島,《臺灣通志·人民志》關于臺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于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是汪姓入臺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 ,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臺灣)的地理故事、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臺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臺北三垂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后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后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后由閩入臺。有文獻記載的清代大陸移居臺灣的汪姓人物有以下幾例: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1701-1711年),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臺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于翠竹北——堡舊港莊(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于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于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一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臺南市,是年中舉人。
實際上,明清時期的汪姓族人移居臺灣的數量要比上述列舉的幾例多得多,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臺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臺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臺北有205戶,新竹51戶,苗栗8戶,臺中1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臺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臺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臺中市89戶,臺南市80戶。其中以臺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來源:汪氏宗親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