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臺灣有兩次大潮,一是明清之際張氏先民隨鄭成功抗清義軍退臺,及隨后清政府占有臺灣移民拓荒。明清之際為起點,清設府臺灣后方成大勢,此潮至日本甲午戰后,占據臺灣為止。第二次起于1945年國民政府收復臺灣,終于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
明末清初,浙中抗清義師領袖張名振、張煌言擁立魯王抗戰,兵敗之后,子孫有移居金門、臺灣者。福建惠安人張土椰,明崇禎六年中到副榜,明亡不仕清,趁耿精忠之變,率族避亂金門,隨后東渡臺灣,安家東安坊,持齋念佛,并習辟谷之術,每日只吃茶果,年至99歲逝世。福建同安人,明巡撫張廷拱的兩個兒子張灝(字為三)、張瀛(字洽五)在復明無望后,也東遷臺灣,落業承天府近郊。兄弟二人皆年高,兄卒年九十五,葬澎湖,弟卒年八十四,葬承天。
在鄭成功的抗清隊伍中,有許多武猛的張姓子孫,僅配把延平郡王(鄭成功)祠(在今臺南市)的就有定西侯張名振,建安伯張萬禮,五軍都督張英,前鋒鎮張鴻德,分別殉難江南、澎湖、祖山的張廷臣、張顯、張風、銅山將張進等八人。
清代設置臺灣府后,渡海入臺的張氏子孫就更多了,如福建德化縣《張氏族譜》載,張繼沾(18l4-1840)字睦圣,東渡臺灣,卒葬南仔灣,子孫分布臺灣。泉州同安人張首芳(字瑞山),經商廈門。后入臺,先居艋船,不久移舊港,以商業致富。長子耀輝,14歲就渡海來臺,父子并以孝友著稱,光緒十五年(1889)得到地方政府表彰。耀輝子金聲(字迪吉),曾任明志書院掌教。又如福建晉江人張仲山(字次岳)。年輕時隨父親來臺,安家彰化,以德行義舉為鄉人所重,光緒五年(1879)因捐米250石賑災,總督卞實第手書“樂善好施”額給予表彰。仲山二子:晏臣、舜臣,皆出生并世居彰化,遂為彰化人。廣東人張阿凜遷居嘉義雙溪口的粵人聚居區粵莊。道光十二年(1832)閏九月因與巨盜陳辨發生爭斗,引發張丙領導的農民起義。張丙,其先為福建漳州府南靖縣人,后移居臺灣嘉義縣,世居店仔口莊,經營農業,成為大族。道光十二年(1832)發動農民起義,稱開國大帥,改元天運。下有五元帥,十先鋒,以柯亭為軍師,分部眾為46股。股眾一萬五六千人,聲勢浩大。斗爭兩年多,這是臺灣歷史上規模較大的一次農民起義。
在今天臺灣彰化縣永靖客家移民中,邱、詹、劉、張、林、胡、黃為大姓。臺北大龍山保安宮的同安移民大姓排名為:張、黃、蔡、杜、莊、鄭、王、周、林、李、楊、葉,張居眾姓之首。臺中南屯有張、廖、筒、江、劉、黃、何、賴、楊、戴、陳十一姓,張亦居第一。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代,張姓子孫打著長弓氏大旗漂洋過海,遷居寶島,使張她像在大陸一樣,成為臺灣人口眾多的大姓氏之一。
(來源:張姓族譜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