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先叫賈齊趕快幫他把木墩倒過來一看,原來里面是空的。他也用手拍了拍,同樣發(fā)出咚咚的響聲。常先又找來一張大鹿皮, 把木墩的另一頭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響聲比原來更大、更好聽。他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決定再做一個。他選擇了一棵木質(zhì)較好的空心樹,把里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后把鹿皮和 野羊皮蒙在兩頭,用一只手就可以拿動。又讓倉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作“鼓”。哪知,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jié)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野牛是一種異常兇猛的動物。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就在這時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路過這棵大樹時發(fā)現(xiàn)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適合的皮子而發(fā)愁。她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隨便和凡人說話,只好托夢給常先:說東海有個流坡山,山里有種怪獸,形狀如牛,卻沒有長角,只有一只足;身子大得出奇,平時不太活動,但一出現(xiàn),海洋上不是刮風(fēng)便是下雨;兩只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一怒吼,比雷聲還大,這種怪獸名叫雷獸。它整天在海里無憂無慮,喜歡仰面躺臥,以爪擊腹為樂,而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九天玄女還說:“用夔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忙把夢里的事告知黃帝。黃帝聽罷,命應(yīng)龍、大鴻派幾個會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獸。不幾天就將夔牛和雷獸捉拿回來殺掉,然后按常先的設(shè)計,50天就蒙成夔牛大鼓800面,做成雷獸鼓槌160根。傳說地涿鹿大戰(zhàn)開始前,黃帝就已把800面夔年大鼓埋伏在暗處,當(dāng)蚩尤的軍隊沖向黃帝軍隊的前沿陣地時,黃帝把手一揮,80面大鼓一齊擂動,蚩尤的軍隊還未交戰(zhàn),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個個東倒西歪,潰不成軍。黃帝軍隊乘著鼓聲,起總攻,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之野。從此,鼓就成為我國古代戰(zhàn)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們以后就把它叫作“戰(zhàn)鼓”。這種鼓至今還在黃陵縣民間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