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內地人到港澳臺旅游的旺季。到港澳臺旅游,為親朋好友選購當地特色“手信”已是“指定動作”。在“手信”中,食品的可選性最多也最暢銷。香港有許多老字號的食品都陪伴香港人成長,帶有舊日香港的回憶。比如恒香的老婆餅、紹香園的蛋卷、大澳老友記的蝦醬、陳意齋的盲公餅、么鳳的涼果等。上世紀20年代開業的恒香,靠用冬瓜蓉做餡的老婆餅起家,深受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影星和粵劇名伶喜愛。現在它的分店遍布香港,每天制作的老婆餅超過2.5萬個。么鳳是開業60年的傳統涼果老字號,招牌話梅王100港元一兩,平均一顆要20港元,盡管貴,卻供不應求。
在澳門,不少美食都是即做即賣,對傳統食品的制作嚴謹到近乎固執的態度,美譽度自不必說。澳門的“手信”一條街位于清平直街與福隆新街這兩條呈十字形的小馬路上,大大小小的鋪面上,擺滿了當地特色食品,從盒裝的杏仁餅,散裝的肉干、蛋卷、姜糖,到放在玻璃罐里的話梅等。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最具規模。咀香園是老字號,而鉅記則是靠推車仔賣花生糖及姜糖起家,如今已經開了近10家分店。
在臺灣,“手信”叫做“伴手禮”。據說,早前的臺胞四處做生意,長期出門在外,當他們要回家時,小孩子常常在路口等待收禮物,也被稱為“等路”。大陸開放居民赴臺自由行后,臺灣的伴手禮銷量大漲。阿里山的茶葉、臺北的鳳梨酥、臺中的太陽餅……儼然成為臺灣最好的觀光營銷代言。
多樣、包裝、擴展
當然,“手信”不只是食品這一類,“手工藝品”、“金飾”、“藥品”等也受到游客青睞。尤其近兩年,香港的部分藥品如驅風油、救心丹等成為內地客熱衷購買的“手信”。走在街頭,你會發現,香港各區的鬧市小巷都開設有藥房、藥店,選購非常方便。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