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手信”也在不斷變身。善用行銷技巧的臺灣人結合創意,帶動傳統禮品升級,為“古早味”注入新生命。以臺灣出產的農特產品為例。宜蘭縣三星鄉出產的蔥是島內知名的土特產。近年來,當地農會研發出青蔥醬、青蔥粉、蔥油等精加工產品,還設計了“蔥滿好禮”等禮盒包裝,在臺灣市場大賣的同時也開始進軍大陸市場。再如,臺南一家制作醬油的老字號堅持手工工藝,父子兩代傳承近50年,創出“豆油伯”品牌,以香醇濃厚的口感獲得大陸游客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伴手禮”的流行與兩岸關系密切分不開。隨著大陸游客赴臺旅游人數的增多,臺灣“伴手禮”名聲更震。近年,不僅有臺灣商家在大陸設立臺灣“伴手禮”商店,還有商家在大陸興建起了“臺灣名品城”。
推動、回歸、溫暖
手信文化沉淀著城市的文明,當地政府自是大力推動“手信”這個產業。
日前,首個以傳統懷舊港產美食為主題的景區在香港海洋公園成立,取名“香港老大街”,云集曾經傳揚中外的香港“手信”和餐飲美食。為推動“手信”文化,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和曾志偉等一眾香港知名人士,扮演不同人物,表演不同故事來展示香港“手信”文化。
[ 責任編輯:張曉靜 ]